近日,“當廣東學子的兒時玩伴成了非遺”話題引發(fā)熱議,其中雷州石狗與石磯娘娘的聯動“破圈”,成功吸引大眾目光。
4月1日,“廣東共青團”等微信公眾號推出一篇題為《想擁有!網友零幀起手,手搓了一個石磯娘娘!》的文章,展示“手搓”電影《哪吒》中“石磯娘娘”的神奇一幕。而文章介紹的主角、“手搓”的匠人,是來自湛江雷州的“石狗姐姐”陳苗以及她背后的雷州石狗非遺傳承工作室團隊。
4月4日,“當廣東學子的兒時玩伴成了非遺”話題沖上本地熱搜,其中一個介紹,正是年輕的非遺傳承人“把雷州石狗cos成石磯娘娘”,在嶺南祠堂前上演“跨次元對話”。網友點贊:“這波文化破圈我給滿分!”
從雷州石狗的出圈歷程中,我們能清晰看到非遺傳承創(chuàng)新的關鍵因素。首先,精準定位受眾群體至關重要。在當下,年輕一代已成為文化消費的主力軍,他們追求個性化、時尚化的文化產品。雷州石狗通過與動漫形象跨界,成功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。其次,產品創(chuàng)新是核心驅動力。據相關文章介紹,陳苗團隊不斷設計符合當下審美的系列文創(chuàng)產品,這些產品不僅在外觀上進行創(chuàng)新,還在功能、材質等方面進行多元探索,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。再者,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助力不可忽視。一個個短視頻展示“手搓”石磯娘娘、制作石狗全過程,讓雷州石狗從線下走向線上,曝光率與關注度猛然提升,突破了地域限制,收獲了大量網友的點贊與喜愛。
非遺出圈,難在價值轉化。非遺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,卻難以在現代生活中轉化為市場價值。雷州石狗此前便面臨這樣的問題,雖有悠久歷史與獨特文化意義,卻因缺乏與現代市場接軌的途徑,默默蹲守在雷州半島的村落中。價值轉化的難題,也使得非遺傳承人的經濟回報有限,難以吸引更多人投身傳承事業(yè)。許多小眾非遺項目,因商業(yè)變現能力差,只能依賴政策資金扶持,生存艱難。傳統(tǒng)非遺傳承模式多為家族式或師徒制,傳承范圍狹窄,且過程漫長艱辛。當下年輕人面臨多元職業(yè)選擇,非遺傳承耗時久、收益不穩(wěn)定等現實因素,讓不少人望而卻步。不過,新媒體平臺的興起,為非遺出圈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。新媒體拓展了非遺的表達形式。網絡直播、短視頻等形式,以其真實感、時尚感與代入感,讓非遺從小眾走向大眾。這次雷州石狗出圈,新媒體平臺更是提供了一個“跨界融合”的舞臺。
要讓非遺借助新媒體真正出圈,還需多方努力。非遺傳承人應積極擁抱新媒體,學習新媒體運營技巧,創(chuàng)新內容表達。專業(yè)文化團隊可發(fā)揮資金、制作與市場運營優(yōu)勢,助力非遺項目策劃、包裝與推廣,推動非遺與文化產業(yè)聯動發(fā)展。相關職能部門也應加強政策扶持,比如舉辦非遺短視頻大賽等活動,擴大傳播面的同時提升出“爆款”的幾率。
未經授權不得轉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