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一年,湛江市聚焦民生福祉,切實解決民生問題,不斷提升市民生活質(zhì)量。民生類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八成。(3月24日《湛江日報》)
一座幸福之城,一定有著鮮明的民生底色。
回望過去一年,在雷州半島的晨光里,在湛江海灣的潮汐中,民生改善的故事正以具象化的方式融入城市肌理。從家門口的“零工市場”到夜色中的“平安夜訪”,從霓虹閃爍的美食街區(qū)到云端互聯(lián)的“云媒幫”平臺,湛江用一系列創(chuàng)新實踐,將抽象的“民生清單”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幸福體驗,讓發(fā)展成果真正浸潤百姓心田。
服務到家,讓民生溫度可觸可感。當赤坎區(qū)中華街道的“銀發(fā)零工市場”為退休人群搭建發(fā)揮余熱的舞臺,當駐湛高校畢業(yè)生代表走進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開展“沉浸式”訪企,當“吳川港澳建工”勞務品牌享譽全國,當欠薪預警機制為7000多名勞動者追回1.1億元待遇,就業(yè)不再是冷冰冰的數(shù)字,而是充滿溫度的民生答卷。湛江的民生服務遠不止于此——“長者飯?zhí)谩弊尷夏耆嗽诩议T口就能享受熱乎餐食;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+新村醫(yī)”項目讓村民足不出戶即可問診拿藥;“一次掛號、閉環(huán)就診”的醫(yī)療服務新模式讓看病流程化繁為簡。湛江創(chuàng)新推出的一個個“民生服務包”,正以繡花功夫精準對接群眾需求,讓服務“到家”、溫暖“到心”。
和諧善治,讓民生訴求可及可解。去年9月,超強臺風“摩羯”過后,黨員干部頂風冒雨叩響百姓家門,將“受災群眾是否平安”的牽掛化作“問需于民、問計于民”的實際行動。這種“登門夜訪”的機制,不僅解決了群眾的燃眉之急,更在情感共鳴中凝聚起重建家園的合力。今年年初,湛江日報“云媒幫”與12345熱線的深度聯(lián)動,構建起“群眾點題—媒體傳聲—部門解題”的閉環(huán)體系。當社區(qū)環(huán)境整治、基礎設施建設等民生問題通過全媒體平臺迅速響應,湛江迎來了媒體賦能基層治理效能最大化的全新“打開方式”。將“問題清單”轉化為“成效清單”,湛江聚力推進基層和諧善治的決心和辦法,正在重塑城市治理的高效模板。
發(fā)展成果,讓民生紅利可享可樂。去年國慶假期,湛江市民游客印象深刻的文旅“名場面”中,大部分都跟“夜”有關——雷州古老的三元塔在這個假期首次換上一身“夜裝”,驚艷亮相瞬間引爆社交媒體“刷屏”;赤坎金沙灣上演無人機大秀,以大海為舞臺、夜空為屏幕,市民網(wǎng)友直呼“超震撼”;坡頭在奧體中心游泳館辦起了全市首個大型室內(nèi)沉浸式數(shù)字藝術光影展,以“光影敘事”闡述坡頭“成長故事”;廉江各處美食街在夜色中愈發(fā)出色,鵝街、音樂文化廣場、黃竹山美食村、安鋪人民七路美食街,同樣的“夜食”配方,卻演繹出了不一樣的“夜游”滋味……夜經(jīng)濟,不僅帶動了餐飲消費,更成為展示湛江“百千萬工程”階段性成果的窗口。這種將發(fā)展成果轉化為民生福祉的實踐,讓“百千萬工程”不再局限于宏大敘事,而是化作市民家門口的煙火氣與幸福感。
從晨光熹微到燈火闌珊,從街巷阡陌到云端之上,湛江正以繡花功夫雕琢民生細節(jié)。站在新的起點上,唯有持續(xù)聚焦民生“微需求”,創(chuàng)新服務“微場景”,方能讓“民生清單”轉化為可感可及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歸屬感。